国考1号4·第4套·2024届高三阶段性考试(一)历史试题

国考1号4·第4套·2024届高三阶段性考试(一)历史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届周测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3-2024国考1号4历史答案
    2、2023-2024国考1号4文综答案
    3、2024国考一号四
    4、2024国考一号4历史答案
    5、2023-2024国考1号3历史
    6、国考一号2024历史
    7、2023-2024国考一号3历史
    8、国考一号答案网2024历史
    9、2024国考一号历史试卷答案
    10、2023-2024国考1号4答案
进入康德教育·备考生小程序,查看更多学习资料62022年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三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历史参考答案1~5 ADABC6~10 DBCAD11~15 DCBCA解析:1.A。材料信息中关于先秦时期的“天人关系”记载中都提及“民”的重要性,反映出对“人”“民”的肯定与重视。虽然材料中多次提及天,但是重点不在神权思想,故C错误。B、D项非材料主旨。2.D。描绘古希腊神话故事的鎏金银壶是出自波斯的手工艺品,通过丝路贸易传到中国,故选D。该文物无法反映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联系,也并非是在中国生产,体现的主要是中外关系,排除A、B、C项。3.A。谏议大夫、御史在行使监察权时无需向宰相和御史中丞大夫等上级主管官员汇报,这些规定赋予监察官员独立行使监察权的特殊地位。B、D项不合题意。严格意义上说,监察权非行政权,C项错误。4.B。根据“国家御戎西北”“江淮漕运”等关键信息可以排除A、C项。结合所学,其反映的应是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元明时期南方经济地位日益重要,南北漕运无可替代,故D项与材料及史实不符5.C。清代科举考试中设置官卷,规定不得挤占民卷名额,而且最高名次为十九名,这是对官僚子弟的限制,也有利于防止官员谋取私利,维护科举取士的公平。A、B项错误,D项非材料主旨。6.D。材料数据表明人均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到清朝前期只有3亩左右,虽然粮食亩产有所增长但增长有限,人均粮食是减少的,从中得出②③④的结论。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确立,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繁荣的物质基础,不能说其长期落后,故①错误。7.B。清朝前期中俄之间的茶叶贸易,由普商转贩到恰克图(中俄边境重镇),再由俄商运至俄国销售。随着俄商在华收购茶叶、设厂制茶、转运俄国售卖,中俄茶叶贸易转为由俄国商人(资本)主导,中国失去茶叶市场的主导权。D项是这一变化的原因,并非本质。8.C。20世纪初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梁启超强调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传承不断,长期领先于世界,目的在于激发民族文化自信力。A、B、D项与材料所述及史实不符。9.A。根据材料信息“太平洋会议”和“美国邀巾国与会”应该是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舆论关注点之一是收回日本侵占的山东主权。B、C、D项与材料所述不符。10.D。从图片信息“民国三十七年”“民国三十八年”可以判断第一套人民币最早发行于1948年,它适应了当时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统一各解放区财政经济的需要。根据时间信息可以排除A、B项,C项是建国初期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的成果。人11.D。理性是古希腊文化的精髓。理性运用于政治,就是人们对最优政体形式、良好的法律和公共政策的思考和选择。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对于城邦治理的探索也是一个追求理性的过程。A、B、C项都不是材料主旨。12.C。这一百年间英国人口大幅度增长,B项错误。D项不合题意。棉纺织业的机器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动强度,促进了妇女用工的增加,但另一方面,女性和儿童的工钱报酬比男性要低,资本家为了最大程度的节省开支,获得更高的利润,大量雇佣妇女和儿童进行生产劳动。13.B。根据图文信息,应是斯大林时期加速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新经济政策时期以恢复经济为主,而不是开展大规模工业建设;卫国战争时期以抗击德国法西斯侵略为巾心,不可能大力投入工业建设;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重点。故A、C、D项错误。14.C。美国学者提出的现代化理论,把西方国家发展路径视为走向现代化的唯一途径,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这既是诱导第三世界国家选择西方发展道路,也是对抗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故选C。B项与史实不符。这一理论坚持以西方为中心,并非全球史观,故D项错误。15.A。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英语作为强势语言对各国语言文化形成巨大冲击。法国政府立法强调法语的使用,目的在于维护法语的地位,捍卫法兰西民族文化,故选A。上述规定限于法国国内,并不是直接为了扩大法国文化的国际影响。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