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众长 名校联考 智传天下·2024届高三总复习·月考卷(一)历史(XS4J)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届周测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历史(XS4J)答案)
教学金国1©©所名接单元测试示范寒之札记的作用,仅从材料信息不能推知,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文学改革持续深化的结论,C项错误答案:D14.1949年,马叙伦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开幕词中提道:“《共同纲领》关于文化教育政策部分,规定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的性质、任务、国民道德标准、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改造过程的步骤和重点等。很高兴在开始工作之初,就能有如此明确的方针来作为我们的指针。”马叙伦意在强调A.教育方针确立的意义B.教育工作会议的主题C.《共同纲领》的地位D.教育的社会主义属性解析:新中国教育方针的确立及各项制度的实施,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莫定了基础,材料中“很高兴在开始工作之初,就能有如此明确的方针来作为我们的指针”体现了这一意义,故A项正确。马叙伦的讲话在于强调《共同纲领》对此后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并未表明这就是会议主题,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共同纲领》关于文化教育的部分,并非对其全面解读,排除C项;1949年,我国还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材料也未体现“教育的社会主义属性”,排除D项。答案:A15.1950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农民业余教育的指示》,要求农民业余教育继续以冬学形式为主,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同时实行“以民教民”的教育方针。这些规定反映出我国A.重视提升民众文化素质B.高度关注意识形态教育C.逐步完善国民教育体系D.重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解析:根据材料“农民业余教育继续以冬学形式为主,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实行‘以民教民’的教育方针”可知,国家重视农村教育,试图通过冬学等方式扫除文盲,以提升民众的文化素质,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国家重视农民的教育,不能体现出国家高度关注意识形态教育,排除B项;“逐步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排除C项;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答案:A16.1952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扫除文盲运动,并创办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班)、工农速成中学和大学预科(班)。1950~1955年间,36000多名工农干部、劳动模范、产业工人受到了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上述举措A.体现了基层工人的创新精神B.有利于基础教育的迅速普及C.适应了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D.为后续科技发展积累了人才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开展了扫盲运动、创办了干部文化补习班,这些举动提高了工农干部和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适应了新中国建立之初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提到开展扫盲运动和举办干部文化补习班,体现的是包括工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A项认识过于狭隘;扫盲教育是特定条件下的教育尝试,B、D两项夸大了当时扫盲教育的意义,均排除。答案:C17.1963年夏,新华社发表了长篇通讯《斯霞和孩子》,斯霞老师“童心母爱”的教育思想和事迹传遍大江南北。几个月后,《人民教育》杂志连续发表批判斯霞老师“童心母爱”的文章,掀起了一场“阶级教育”大讨论。这表明当时A.党中央重视基础教育B.教育正常发展受到冲击C.教育发展应立足实际D.发展教育需要解放思想解析:由材料中“《人民教育》杂志连续发表批判”“阶级教育’大讨论”等信息可知,以斯霞老师为代表的“童心母爱”的教育被错误地贴上“阶级教育”的标签,这表明当时正常的教育受到了“左”倾错误的冲击,故B项正确。A、C、D三项对材料主旨理解错误,均排除,答案:B18.1977年5月,邓小平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随后8月至9月,邓小平又强调“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一句空话”。当时,邓小平的这一讲话50【23DY·历史-R-必修3-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