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高考)·历史-R-必考-CQ]五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届周测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历史-R-必考-CQ]五试题)
18.[梁启超和孙中山的国家观念](14分)材料一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流亡海外的梁启超因身处异城而对国家这一问题的思考就显得极为急迫。他在《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一文中清算了传统的“国家”观念,区别了“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的“国家”与“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的“国民”这两个概念。梁启超综论世界各国政体类型,认定君主立宪为“最良”:“世界之政体有三种,一曰君主专制政体,二日君主立宪政体,三日民主立宪政体”君主专制政体当然不可取,民主立宪政体因为“竞争太烈”,梁启超也不认同,于是他选择了改良型的君主立宪政体。在阐述国家观念的同时,梁启超还注意到与“国家”相关联的另一个词—民族。1901年,他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在追溯中国民族历史演变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这一概念。材料二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从走上反清革命道路起,他的国家认同就是建立新的美国式的共和制国家。通过革命打造中央政府,揽天下英雄于联邦共和国之政府,这是孙中山选择共和的理由。孙中山在解释“恢复中华”和“建立民国”两项时,表达了新的国家观念一民族的国家以及国民的国家。很多革命党人抱着一民主义(民族主义)的目的投身革命,对“民权”不求甚解。孙中山着重对“民权”作出了解释:民权主义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如果不进行政治革命,即使将来民族革命成功,中国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也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能忍受的。民国初建,孙中山对革命时期具有“排满”性质的民族主义做了调整,提出“五族共和”。孙中山国家观的基石是民族国家、主权在民、五权分立。他的国家观对中国的国家制度从君主制向共和制的转型,对民国的国家建构起了主导作用。—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欧阳哲生《近代国家观念之兴起—以孙中山国家观为中心的探讨》(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梁启超与孙中山国家观的异同,并说明他们的国家观形成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宣扬的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影响。(6分)19.[罗马法律与国家治理](14分)材料一罗马最古老的成文法是公元前5世纪中叶制定的《十二铜表法。起初,《十二铜表法》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造用于罗马城邦的公民,属于公民法,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辰,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的矛盾和削纷日益增多,同时产生需卖局部承认外邦人等的合法权利并子以法律保护的问题。于是,执法官按照罗马统治阶级【宣一历中第5页(共6页)】·2-nc